漏电起痕试验仪是评估绝缘材料在电场与电解液共同作用下的耐漏电性能的精密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部件等领域。随着检测需求升级,自动化操作成为提升效率与准确性的关键。本文基于主流设备的通用逻辑,梳理自动化设置的核心步骤与注意事项,助力用户快速掌握规范流程。
一、前期准备:硬件与参数校准
自动化操作前需完成基础检查:确认试样尺寸符合标准(如IEC60112规定的100mm×100mm×3mm),表面无油污或划痕;检查电极(铂金/黄铜)是否清洁、间距是否为4.0±0.1mm;电解液(氯化铵溶液)浓度需精准配置(通常0.1%±0.002%),液位高度覆盖电极底部2mm。同时,启动设备后进入“系统自检”模式,验证传感器(电流、电压)、滴液装置及加热模块的响应是否正常,确保数据采集合规。

二、核心参数设置:按标准定制流程
自动化运行的核心是参数编程,需依据测试标准(如GB/T4207、IEC60112)输入关键条件:
1.电压与电流阈值:根据材料类别选择试验电压(如175V/250V/300V),设置漏电流上限(通常为1A,触发即停机);
2.滴液控制:设定滴液频率(30滴/分钟±5滴)、单次体积(20-25滴/mL,约0.5mL/滴),通过蠕动泵校准确保精度;
3.时间与判定逻辑:预设试验时长(如50滴或3小时),并定义“失效”条件(如出现持续可见的碳化通道或漏电流突增超阈值)。部分设备支持“阶梯升压”模式,可分段提升电压以模拟场景。
三、自动化流程执行与监控
参数保存后,选择“自动运行”模式,设备将按序完成:电极定位→试样加载→电解液预润湿→恒压通电→定时滴液→实时监测→异常报警→结果输出。过程中需关注人机界面(HMI)的曲线显示:正常状态下漏电流应稳定在0.5mA以下,若出现陡升需立即暂停排查(如电极接触不良或试样击穿)。
四、安全与维护要点
自动化虽降低人为干预,但需定期维护:每周清洁电极与滴液管路,每月校准电压/电流传感器,每季度更换电解液并验证浓度。设备运行中禁止开启防护门,避免高压风险。